On 2010年01月09日 By Simon Kong In 生活·杂谈, Tags: 古代, 生活, 科技, 网络, Comments (1)
生活的科技化与非科技化
家里要换彩电了,父母让我替他们选一台比较合适的。搜索了一下当下流行的彩电参数,结果发现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大于以前单纯追求的屏幕大小了。面板好坏,硬屏软屏,分辨率,对比度,各种端口,响应速度,可视面积……各种参数让我应接不暇。现在的液晶电视业还开始流行一种互联网电视的技术。即给电视插上网线,就可以不通过电脑直接在电视上观看各种来自网络的节目,跟数字电视的点拨技术殊途同归。以前只有电脑连接互联网。后来可以手机连接GPRS上网,随着网速的提高,我开始经常用手机处理邮件。再后来手机有了3G,用手机上网已经完全没有障碍并且体验很好。这张网越来越大,现在竟连电视也要联网了。
生活的科技化在网络普及上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想想现在每次网上让我付出时间的那些名词,收发邮件,RSS阅读器,QQ,MSN,人人网,豆瓣,twitter,Facebook,写blog,浏览各种论坛,百度贴吧,看美剧,玩游戏……在电脑上可干的事越来越多,我们也就越来越离不开它。随着这种“越来越离不开”的过程的推进,我一方面感到了某种效用的增加,一方面感到了某些效用的丧失。比如,我没有以前那样经常出门了,我开始懒于做运动了,我去图书馆的时间减少了,我的作息时间越来越不规律了。
因为自己在这个生活的科技化进程中算一个同龄人中的极端者,所以我在极端尝试其效用的同时,也会同样地感受到那种效用的丧失。上次玩《轩辕剑叁:云和山的彼端》时,看到这么一句台词便迫不及待地截图下来:
“书信不及的距离,别抱太大希望。”
即将回法国的赛特对即将返回日本的遣唐使林明在临别时说:希望以后还可以再见面。这是林明对赛特的回复。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在古代环境里,这样子的告别几乎就是诀别,而那句“希望以后还可以见面”就成了客套。如果放在现在,我们该如果反应呢?他们的对话很可能变成以下内容,例如“我一到法国就给你打个电话报平安”,“这是我在日本的号,有空联系我”“以后邮件联系吧,我的邮箱是@#**%¥&”甚至“从巴黎飞到东京也不过几个小时,有空来找我”之类。
网络化与非网络化,科技化与非科技化,真是过犹不及啊。但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不同的人的评价也不同。可能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现代的沟通方式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而对于现在过度生活在联系着的网络中的人来说,尝试着重归古代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向往。曾经天真的想,如果以后有了钱,就捐助建造一个模拟古代的城市。井中取水,没有电和电器,没有互联网,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人们天亮起床工作,天黑也不会支撑到零时不眠,他们大抵一过二更天便因外面漆黑一片而早早地吹灭蜡烛睡去。人们穿古装,行古礼,读古书。适时劳作,男耕女织。周末去集市买些生活必需品,见识难得一见的热闹,而不是去24小时大型超市,或者亚马逊和淘宝。做一个侠士也不错,我大概会先在一座名山上苦练武技和灵力,然后随遇而安,浪迹天涯。打抱不平,拔刀相助。我渴望贴近真实,纯净,本真,自然。这样的生活我一直都非常向往,不知是出自天然的爱好,还是在过度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的重压之下扭曲的心态作祟呢?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以下为相关文章:
《生活的科技化与非科技化》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1348.html
✎ carrotandbeans
2010年03月14日 @ 13:58
昨日通关《苍之涛》,觉得人与人的距离不只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还有立场上的。云和山的彼端林明这句台词令人遐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