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2010年04月22日 By Simon Kong In 互联网,  Tags: , , , , Comments (6)

我对李开复的崇拜

  • 2009年8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谷歌中国共同举办的“互联网@未来”高端论坛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开复,并实施了诸如签名,合照,问问题等一系列过分要求);
  • 2009年9月1日,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出版;
  • 2009年9月4日,谷歌中国正式宣布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辞职;
  • 2009年9月7日,李开复启动创业计划——创新工场;
  • 2010年1月12日,Google在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
  • 2010年3月23日,Google退出中国大陆并发表声明

2009年9月,李开复出版了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我想,每一个中国学生对李开复这个名字都应十分熟悉。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列举了上述的几个时间点。我将开复的这本自传看得很重要,但是买来却一直没有抽出完整的时间阅读。最近一段时间,我以每天读一章的缓慢速度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又顺便看了他写的另一本《与未来同行》,里面有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每天的阅读时间都定在处理完一天事物后临睡前的半个小时,和每天刚睁开眼后窝在被窝里的半个小时。这是我每天最精华的时间,我将它献给这本书。

李开复出生在台湾,10岁去美国读书,博士毕业后经历了大学副教授,苹果,SGI,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总部,谷歌中国,创新工场等工作的变迁,工作于美国和中国。他受到了美国最高等的教育,又同时受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影响——在他的自传中我可以感到,他将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这两种文化的共同吸收和有效的利用,从而铸就了最优的自我。

我一直在考虑李开复的成功模式。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这本书之前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李开复能够成功?他究竟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他究竟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不为别人所知?看完了他的传记,相信就像很多人看其他传记一样,我们终于知道:所谓成功的经验早已被无数的人讲述过了,开复只不过是将那些他认为最宝贵的东西用他的方法再次叙述了出来,并得以践行,再加上他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无论是智商水平,家庭条件,生活背景,教育环境,最终造就了如今IT界的传奇人物。有人会质疑:这样就能成功?相信很多人内心都有一个潜在的想法,那就是成功除了那些被大家都知道的因素外,肯定还会有其他一些不好讲的内容,一些只有少数人知道的诀窍。我不知道开复是否有所保留,但我至少可以说,做到了这些,你已经具备成功的先决条件了。

李开复对一个人如何获取成功讲了很多方面,其中关于价值观,兴趣,能力三方面关系的想法,跟我有共同点。价值观很宽泛,其中可以包括社会地位,薪酬水平,对社会的影响等。兴趣即是你所钟爱的东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英文翻译我很喜欢: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能力是你所擅长的东西,这个擅长部分取决于天赋,练习等。开复在社会价值观和个人兴趣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并认为这是21世纪人才的标准之一。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较为复杂:有兴趣必有能力,因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兴趣不一定有能力,因为某些天赋的制约;有能力必有兴趣,你可能会在自己拿手的方面表现得优越;有能力不一定有兴趣,你即使做某些事情轻而易举也不能阻止你对它们感到无聊。而至于如何平衡价值观,兴趣,能力三者的关系,开复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我认为他的答案应该是将兴趣和能力放在第一位,价值观放在第二位,即在那些你有兴趣且有能力胜任的领域里,选择更为社会所优越的领域。

我想,成功的获取需要很多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你的品德,你的性格,你的能力等。而这纷繁复杂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或包含,或因果,甚至互相冲突。同时,各要素的地位并不平等。在这里我有一个自以为得意的比喻与大家分享:对于成功要素的选择就像大学的选课模式。大学的所有课程分为三部分:必选课,必须选择;限选课,在一个选择集里挑选一个组合;任选课,可选可不选,锦上添花。那么我们获取成功的要素是否也可以分为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种类型呢?对于必选的要素,是你必须具备的,对其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你的不健全;对于限选的要素,你需要在其中规定一个选择集,以组成个人的成功路线,例如你可以是开复式的,也可以是马云式的(仅作比喻);对于任选的因素,则是那些如果有则能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也不会影响大局的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增加会导致你成功概率的增加。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物。有人崇拜李开复,有人崇拜马云,有人崇拜俞敏洪,有人崇拜唐骏。他们都是成功的人物。我一直在想既然如此为何大家的口味会有所偏好,甚至偏差这么大?最终我得出的猜测是:崇拜某人,是因为自认为有可能也是这种人,认为自己至少有希望遵循这种模式也获得成功。我不崇拜希特勒,大抵上是欣赏的,但决然谈不上崇拜,原因之一就是我认为潜在的自己不足以成为希特勒那样的人。

有个朋友对看阅读名人传记有这样的想法:欣赏七分,佩服两分,用到一分,足矣。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也同意没有成功学,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别人的成功。传记对人有作用,但总有人说传记对个人的帮助不大。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的成功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即使主观因素你全能够心领神会,那些客观的因素也是不可复制的。第二,他们说的你都懂,都能够理解,但永远得不到执行。就像开复的一些宝贵品质,如果将它们抽离出来告诉大家,肯定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从小就知道的道理,无需重复。但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真正按照那些道理去实施,这就导致了你一辈子都是个庸人。无论怎样,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别人的经历中,而应该把别人的经验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祝大家都从别人的经历和经验中找到自我,找到那个弥足珍贵的“一分”。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我对李开复的崇拜》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1990.html

以下为相关文章:





6条评论

  1. Gro

    2010年04月22日 @ 22:18

    成不成功还是和个人性格有关。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要素之一。

    [回复]

  2. ✎ 小黑

    2010年04月23日 @ 14:16

    兴趣是生活的基础 价值观是生存的条件 饿的时候只会对吃的感兴趣

    [回复]

  3. leonpak

    2010年04月23日 @ 14:39

    开复的自传我也看了,我想说,别人的成功模式是不能复制的,开复老师的更是如此,起点都比别人高,当然开复身上很多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大部分人物自传大都强调主人公的主观因素,却忽视了客观因素,有些时候他们是多么的幸运。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异类》?它从另外一个观点去阐述成功~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leonpak, 没看过。我同意你的说法,成功模式不能复制,顶多借鉴一二。我在最后一段阐述了这个观点,我认为主要源于客观的差异和主观的不践行。

    [回复]

  4. 左岸读书

    2010年04月23日 @ 18:14

    他的贡献是双份的!

    [回复]

留下评论吧

XHTML: Allowed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