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2010年04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Tags: 文艺, 电影, 经典, Comments (3)
电影生活(2)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同样有着某些缺陷或烦恼的人
偶然的巧合将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玛丽最终还是来到了马克思的家,只看到了他安静的死去
顺着天花板望去,看到了他们友谊记录的全部,和那张珍贵的照片
马克思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傲慢与偏见,这是两个男女关系中经常遭遇的词语
你爱我吗?你爱我为什么还那么对待我?
我爱你,甚至崇拜你周身散发出来的美好的气息
但倘若我将自己廉价的爱不加节制的表现出来,我就输了
一个傲慢,一个偏见,这是爱人之间最为常见的博弈行为。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曲折,但起码是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她真实的生活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却是以恋爱未果终身不嫁为结局的
简·奥斯丁一边将她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期许融化进小说
一边承担着真实的痛苦在现实世界中孤独终老,没有人陪伴她,除却文字的幻想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讽刺性的,看完傲慢与偏见再看这部传记式的电影,感慨颇多
这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之一
讲述了一个迷失少女因贪恋成人生活而被邪恶大叔taken advantage of的故事
其实这个电影有不少毛病,我没觉得它所表现的内容足以被选入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迷失少女知道受骗后幡然醒悟,不抛弃不放弃地考上了牛津,这也太传奇了吧
在现实中,一旦迷失,就没有回头机会了
我看得恐怖片极少极少,自认为特别胆小
但看了这个片子之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因为叫它惊悚片而不是恐怖片更合适
那个孩子,或者说那个女人也很可怜
如果一个人终生保持孩童的样貌形态而不会和任何人有相爱可能的话
估计很多人会崩溃,我同情她。
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
记录了他在去世前准备演唱会的一段经历
很多经典的歌曲在电影中重现,估计迈克尔的死忠歌迷们看了会止不住流泪
记得我小时候的时候,家里有CD机后第一张CD就是迈克尔的,他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国外歌手
不过这个纪录片对于我来说,一定程度上起到催眠的作用了
中文译名和平战士,不过我还是觉得翻译作“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更有感觉些
电影给观众一个残酷的假设,当你在最想成功的事业上永远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时,你该怎么办?
那位老人说的很多话我都很喜欢,当然,这跟苏格拉底半点关系都没有
这个电影最应该给那些在关键时刻最容易有异常状况的自认为心理素质差的人来看
它可以告诉你该如何处理那种奇怪的心境,如何在一切都被提起来的时候将一切放下
看完李开复的自传,随着他的推荐紧接着便看了这个电影
随即知道了开复为何如此喜欢死亡诗社的原因
同样是一群美国学生,一群智商的王者,一群看重爱好和理想的人,一群追随我心的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爱好与理想,到底应该追随哪个呢?
虽然开复的自传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了答案,但现实中的我们抉择起来还真是困难。
号称是张艺谋导演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大腕也挺多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何会在大陆禁播,明明是没有任何歪曲或者夸张的叙述,为什么不可以上映呢?
看过小说,也看过电影。现在才觉得小说比电影的叙述残忍多了
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现在觉得很有道理,那就是:
生活的题材,永远是中国优秀电影最好的剧本。
“才女”徐静蕾闭关多年后自导自演的作品,宣传很足够
网友的批评还真是不留情面,不论是剧情,演技,还是老徐脸上的褶子(名人就该承受这些)
我没看过小说,但我认为一部主要以职场人际关系为主线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显然是要做很多修改的
但问题是,现在的修改是不是过分了。真实的职场环境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搞不懂,这是一家注重员工真实能力的企业,还是一群帅男美女组成的人人都想表演的演艺公司?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以下为相关文章:
《电影生活(2)》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2038.html
✎ 万戈
2010年05月09日 @ 08:55
我是很喜欢看电影的,只是最近没时间了
你列出的几部中我也看过不少哦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2010年05月09日 @ 13:37
@万戈, 忙碌之余看看好电影,真的是不错的享受~
[回复]
✎ 小龙
2010年05月10日 @ 08:05
电影迷,美剧惊悚迷,去年夏天三部曲,姐妹联谊,13号星期五。嘿嘿,都是大爱!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