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人文·社科·书籍

我读《论语》《道德经》

on 2010年04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2)

最近,我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细细地读完了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道德经》,顺道阅读了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又看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当我接触过部分中国哲学简史后,我知道了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一张价值观的大网,网住了每一个炎黄子孙。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我认为什么观点或行为是对或错。我最近已经渐渐地不再纠结于这个词语,是因为现实让我总是关注一些具体而现实的事物。
每一个中国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观点和行为中不用刻意意识或控制,就体现着来自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如果将其诉诸于细节或概念,你能够描述,判断它们吗?你认为你真的...

阅读全文 »


周国平《人与永恒》摘抄(下)

on 2010年04月20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6)

继续摘抄周国平《人与永恒》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发出来之后,很多人分享,或许大家都喜欢这些句子吧。这些不仅是美丽的句子,我很希望目光经过它们的每一行的人,可以从字中读到自己。正所谓,读书总是一个共鸣的过程,纯粹的自己之前没有感想而被赋予的感想是不存在的。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的,而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
我抓住...

阅读全文 »


周国平《人与永恒》摘抄(上)

on 2010年04月19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2)

最近读了很多书,长期使面部对着显示屏,人难免焦躁而难于平静思考;而即使再长期使面部对着纸页,也不会让人难过。周国平的这本《人与永恒》的随笔我非常喜欢。深刻而不晦涩。我买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在一个很特殊时期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下面第22条中的句子,内心颤动,继而顺藤摸瓜,得以了解这本书。大二就买了,翻过很多遍,但没有从头到尾地过一遍。前两天终于查漏补缺地看完了全书,基本上看书的时间都在深夜。现在将书上令我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句子摘下来。不知道网上有无电子书,但鉴于我太喜欢这些句子了,就索性照着书页全部用键盘敲下来,权当重温。

希腊人混合兽性和人性而成为人。中国人排除兽性和神性而成为人。
一颗仍然生气勃勃的心灵却注定要为背弃它的肉体殉葬,世上没有比...

阅读全文 »


一场因为狂妄而被删除的发言

on 2010年04月17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5)

前几天,我在豆瓣哲学人小组发表了一个帖子,题目为《哼,那些大哲想出来的,很多我都想出来过》,该文章在小组存货了大概一天半的时间,收到了大约80条回复。不久后我收到了删帖的系统邮件,向我解释删帖的原因是:该小组管理员认为你的发言没有哲学谦卑。 其实我的本意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叙述出来。“哲学谦卑”是个可笑的词语,我因为没有所谓的“哲学谦卑”而被删除了内容。我甚至在回帖中说明了我的观点,可惜它们再也不会被找回了。那个帖子回复也随即不见。对我来说,那些回复对我的意义远大于我的帖子的意义。那么多的回复,大段大段的文字,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利用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找回了一些回复,并和原文一起发在博客上。现在想想,其中是否夹杂着所谓的“没有哲学谦卑”并未可知,我并不排除自...

阅读全文 »


蒋勋《孤独六讲》摘抄

on 2010年03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4)

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何这本书可以在豆瓣上有那么高的人气。这本书只是还可以,并没有给人多么大的收获。作者叙述的这六种孤独并非是并列关系的。情欲孤独莫若说是一个总论;语言和思维的孤独,于我心有戚戚焉;暴力孤独,革命孤独中,有一些观点是认同的,但之所以认同的原因是其内生压抑的心态与情欲孤独完全一致;伦理的孤独放在这本书里有些凑数了。孤独六讲,噱头有些大。扩展开来说,来自台湾的,不论文人,还是艺人,甚至政客和媒体,都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不大气,成不了大气候。以前我们总是合称港台港台,真正对港台有过了解之后,我才发现港台的文化有太多的差异了。 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我感到最孤獨的...

阅读全文 »


对敌人的道德

on 2010年03月11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1)

最近看了阅读与观看一些东西,让我认为值得开始写一篇文章。其中的三件事情是沿着一条线索的,那就是看了一些粗浅的《孙子兵法》解析,通关轩辕剑外传《云之遥》以及看了电影《色,戒》,电影《拆弹部队》和电影《无耻混蛋》。这三个事件开始让我有兴趣对两个话题进行分析,这两个话题是:对战场上的敌人应该讲道德吗?战争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女娲石 – 《轩辕剑》背景音乐
嬴诗 – 《轩辕剑》背景音乐
兵法上说,战场上是不应讲道德的。衡量作战胜利最可靠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敌人杀死,如果死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你杀死了,不管过程如何,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结果都是你赢了。在战场上,如果对敌人仁慈了,如果对方报你以仁慈,你只会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但如果敌人...

阅读全文 »


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

on 2010年03月09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2)

最近看了阅读与观看一些东西,让我认为值得开始写一篇文章。其中的三件事情是沿着一条线索的,那就是看了一些粗浅的《孙子兵法》解析,通关轩辕剑外传《云之遥》以及看了电影《色,戒》,电影《拆弹部队》和电影《无耻混蛋》。这三个事件开始让我有兴趣对两个话题进行分析,这两个话题是:对战场上的敌人应该讲道德吗?战争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女娲石 – 《轩辕剑》背景音乐
嬴诗 – 《轩辕剑》背景音乐
战争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有人说,能够为多数人带来和平的战争就是正义的战争。这个界定从表面上看来是正确的,但如何判断是否给多数人带来了和平则又成了一个难题。魏蜀相争,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蜀国名义上为了光复汉室二战,魏国名义上是为了因不满汉室的昏庸统治而建立一个新...

阅读全文 »


论公平

on 2009年11月24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2)

上天有些地方是不公平的,有些地方是公平的。
先天的内在,先天的外在,后天的外在都有一些是公平的,所谓的公平是指对两个人完全一样,或者当数量足够大时,两个人的正负相抵,总体水平相当。当这三者都是公平的时候,后天的内在也是公平的。先天的内在,先天的外在,后天的外在也有一些是不公平的,这三者的不公平导致了后天的内在的不公平。先天的内在在先天的外在和后天的外在的影响下,形成了后天的内在的一部分,后天也有一部分是主观自生的,这部分不应受是否公平的评判。
只有后天的内在的部分是主观的,其余的都是客观的。主客观的区别是是否能够由自己决定。主观部分在后天的内在所占的比例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过分将自己的失利归结于客观原因。至于以上四因素是否可变,部分取决于客观,部分取决...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