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艺术·文艺

电影生活(3)

on 2010年05月1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一部关于童年伙伴友谊的故事 很多人都抱怨人越长大,戒备心越重,越封闭自己,越难有朋友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上述的那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必要渴求友情 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那种最为纯粹的,没有杂质的,亲密的关系,那就已经足够了 “I haven’t had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es anyone?” 电影和电影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完这部电影第一个想到的是1900 又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故事的电影,死亡诗社,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 具备这种单纯理想的人是可贵的,他们选择的归宿也注定是特殊的,异于凡人的 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他们的故事才会被拍成电影,让人们流泪,然后含泪祝福 因此,那些闪光的主人公成为凡人们心中永远倾慕,敬佩,祝福,怀念,但永不会被模仿的对象。 看完了碧海...

阅读全文 »


艺术评论(之三)

on 2010年05月10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5)

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契机,让我思考半天来写一篇艺术评论。我之前一共写过两篇艺术评论。第一篇写在2008年10月看完某部村上春树的小说后,内容关乎艺术作品是一种容器,以及容器的制造者;第二篇写在2009年6月听完一位好友在小树林的一次精彩的钢琴演奏后,内容关乎艺术和文艺的概念对比。 今天,一个很美妙特别的晚上,我在山东艺术学院欣赏了一场手风琴毕业独奏音乐会。我的一个小学、初中的同学、朋友在山艺主修小提琴,他的乐队里有一个手风琴拉的很棒的女孩,这场独奏音乐会就是这个女孩的个人演出。我刚刚认识这个手风琴专业的女孩,她今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我们昨天看过他们的排练,效果很棒,他们都非常优秀。今天现场演奏的诸多曲子中,Astor Piazzolla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之《冬》,《春》,《圣...

阅读全文 »


电影生活(2)

on 2010年04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3)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同样有着某些缺陷或烦恼的人 偶然的巧合将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玛丽最终还是来到了马克思的家,只看到了他安静的死去 顺着天花板望去,看到了他们友谊记录的全部,和那张珍贵的照片 马克思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傲慢与偏见,这是两个男女关系中经常遭遇的词语 你爱我吗?你爱我为什么还那么对待我? 我爱你,甚至崇拜你周身散发出来的美好的气息 但倘若我将自己廉价的爱不加节制的表现出来,我就输了 一个傲慢,一个偏见,这是爱人之间最为常见的博弈行为。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曲折,但起码是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她真实的生活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却是以恋爱未果终身不嫁为结局的 简·奥斯丁一边将她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期许融化进小说 一边承担着真...

阅读全文 »


电影生活(1)

on 2010年04月04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2)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 一部关于各种爱交织的电影。 最终被剪切的吻戏连续播放时,内心澄澈。再也不用控制情绪。 老头对孩子的爱,老少对电影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最终都被释放了出来。 背景音乐非常喜欢,这让我联想到了《老港正传》。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二。 最喜欢的片段之一是1900在风雨摇曳的宴会厅一边弹琴一边随钢琴游离的场景。 1900的结局是必然,天才都要有凡人有不起的缺陷,生得精彩,死亦精彩。 喜欢1900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欣赏他弹琴时的淡定。 已然在船上度过了前半生,又怎么会怕继续这样直到死去呢?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三。 玛莲娜让我联想到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 都是美丽女人,都因群众的口水差点丧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很庆幸最终的结局起码扭转了一...

阅读全文 »


修改豆瓣友邻政策

on 2010年03月25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1)

以前互加豆瓣好友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现实中认识的,第二种是网友,特别熟的。我有时收到好友请求,只要不符合以上要求,一律拒绝。我也觉得很可惜,但还是不想加那么多友邻。截至目前,我只有10+友邻和50+被关注,只关注了阿北一个人。
现在我意识到了有时候有些友邻给了我一些帮助。所以未来所有的人加我友邻我都会通过,别人加我代表看得起我,我可以事后屏蔽他/她,但不会拒绝。同时,我也会主动关注一些有意思有营养的人,最近发现了不少,喜欢他们的书影音和评论。这里所指的“营养”有别于刚来豆瓣所感受到的“营养”。刚来豆瓣时,无论看到谁看过听过读过很多东西,都会很羡慕很崇拜。但现在我所感受到的营养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
相较于电影和音乐,我更相信书籍上友邻对我的影响。在选择电...

阅读全文 »


赤名莉香的失败与伟大

on 2010年02月25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东京爱情故事》,只记得小时后家里能收到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候,经常会重播这部日剧,当时我很小,可能这里看一集,那里看一集,但从没完整看过,对感情不懂,只模糊记得赤名莉香无论何时都准备在那里的的甜甜的笑脸。
莉香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喜欢一个人就努力去争取,坚信对方也会喜欢自己,并不断地付出,这是一种积极的爱情态度。开始莉香一直在吸引着完治。或许女人就是这样,如果她喜欢一个男生,就会拼命去勾引,暧昧,最极端是倒追;然后等到男生的兴趣点真的被吸引过来的时候,她们就开始表现出淡定,以此表示自己的被动以及考验男生是否真的喜欢自己。完治和莉香应该是能够有美好的结局的,只要没有里美的插入。完治一直珍视自己和里美的关系,其实里美才是他最爱的人吧。...

阅读全文 »


Celine Dion: To Love You More

on 2010年01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4)

最近重看日剧《恋人啊!》,铃木保奈美的笑容将我带回温润的1997年。记得当时就被主题曲所吸引,但一直不知道是Celine Dion唱的,最近听《Falling into you》这张专辑时,才将里面的《To Love You More》将《恋人啊!》联系起来。记得当时看那电视剧就颇纠结,年少的我才十岁出头,就感染了这么浓重的日本文艺腔。其实自己是很少听这种典型的欧美女声的,因为太多转音,太多技巧,不太喜欢这种类型。虽然我从未对曲风或者流派有特别的在意,但大部分都是些欧美民谣或者摇滚,Pop听得真的很少。自己喜欢的国外歌手本来就不多,比较特别在意的The Cranberries的爱尔兰民谣风格也显然跟这个不是一类。所以,听Celine Dion算是一个特例。 这首歌其实很有画面感。有时这种画面感需要不经意间捕捉下来,然会会在大脑中潜藏好久的时间,而且有时的电...

阅读全文 »


修改了维基百科王菲词条《幽兰操》

on 2010年01月06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2)

下午听完了《孔子》主题曲《幽兰操》之后,迫不及待地修改了王菲的维基百科词条。
幽兰操 – 王菲
在“其他正式灌录歌曲”部分,添加:
“幽兰操”:2010年1月电影《孔子》主题曲,于2010年1月6日下午14时电影《孔子》主题歌发布会发布
在“索尼时期(2002年-)其他”部分,添加:
2010年1月6日下午14时,电影《孔子》主题歌发布会发布,王菲为电影《孔子》演唱主题曲《幽兰操》。这是王菲自2003年11月7日发行最后一张专辑《将爱》之后(其间只有一首为嫣然天使基金会创作的歌曲《爱笑的天使》),沉寂多年的首枚新作品问世。经过长达多年的“无限期休假”,《幽兰操》的问世被视为王菲全面复出亚洲歌坛的标志性事件,相较于之前媒体相传的“王菲将借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复出”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