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艺
在2018的结尾,我终于原谅了自己
on 2019年04月16日 by Simon Kong in 经管·职业, 评论 (0)
记得是2018年初一个大雪纷飞的春日 我在日记本扉页随手写下四个字 ——勇敢改变—— 送给自己作为本年年度关键词 二十多岁的时候每年都会写冗长的年度计划,现在看来倒不如一个简单直接的单词来得掷地有声,温暖且有力。 改变是人生的常态,但并不是每种改变都能向着理想的方向。改变可能伴随阵痛,因为它会打破对既有习惯的依赖,让人一定程度上脱离comfortable zone;但改变又是一种必须,因为它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能让人在保持过去优势的基础上变得更好。 时光杳然。在这个2018年的尾巴上,我终于决定,用短短几千字来书写这一年人生曲线悄然发生的微妙变化,事业抑或生活。而对于那些未完成的些许遗憾或期待,我决定在这一刻原谅自己,并与自己讲和。 关于投资 性格中渴望竞争和永不言败的特质是促使我进入基金行业的原...
电影生活(3)
on 2010年05月1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一部关于童年伙伴友谊的故事 很多人都抱怨人越长大,戒备心越重,越封闭自己,越难有朋友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上述的那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必要渴求友情 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那种最为纯粹的,没有杂质的,亲密的关系,那就已经足够了 “I haven’t had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es anyone?” 电影和电影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完这部电影第一个想到的是1900 又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故事的电影,死亡诗社,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 具备这种单纯理想的人是可贵的,他们选择的归宿也注定是特殊的,异于凡人的 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他们的故事才会被拍成电影,让人们流泪,然后含泪祝福 因此,那些闪光的主人公成为凡人们心中永远倾慕,敬佩,祝福,怀念,但永不会被模仿的对象。 看完了碧海...
艺术评论(之三)
on 2010年05月10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5)
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契机,让我思考半天来写一篇艺术评论。我之前一共写过两篇艺术评论。第一篇写在2008年10月看完某部村上春树的小说后,内容关乎艺术作品是一种容器,以及容器的制造者;第二篇写在2009年6月听完一位好友在小树林的一次精彩的钢琴演奏后,内容关乎艺术和文艺的概念对比。 今天,一个很美妙特别的晚上,我在山东艺术学院欣赏了一场手风琴毕业独奏音乐会。我的一个小学、初中的同学、朋友在山艺主修小提琴,他的乐队里有一个手风琴拉的很棒的女孩,这场独奏音乐会就是这个女孩的个人演出。我刚刚认识这个手风琴专业的女孩,她今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我们昨天看过他们的排练,效果很棒,他们都非常优秀。今天现场演奏的诸多曲子中,Astor Piazzolla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之《冬》,《春》,《圣...
电影生活(2)
on 2010年04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3)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同样有着某些缺陷或烦恼的人 偶然的巧合将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玛丽最终还是来到了马克思的家,只看到了他安静的死去 顺着天花板望去,看到了他们友谊记录的全部,和那张珍贵的照片 马克思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傲慢与偏见,这是两个男女关系中经常遭遇的词语 你爱我吗?你爱我为什么还那么对待我? 我爱你,甚至崇拜你周身散发出来的美好的气息 但倘若我将自己廉价的爱不加节制的表现出来,我就输了 一个傲慢,一个偏见,这是爱人之间最为常见的博弈行为。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曲折,但起码是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她真实的生活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却是以恋爱未果终身不嫁为结局的 简·奥斯丁一边将她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期许融化进小说 一边承担着真...
电影生活(1)
on 2010年04月04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2)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 一部关于各种爱交织的电影。 最终被剪切的吻戏连续播放时,内心澄澈。再也不用控制情绪。 老头对孩子的爱,老少对电影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最终都被释放了出来。 背景音乐非常喜欢,这让我联想到了《老港正传》。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二。 最喜欢的片段之一是1900在风雨摇曳的宴会厅一边弹琴一边随钢琴游离的场景。 1900的结局是必然,天才都要有凡人有不起的缺陷,生得精彩,死亦精彩。 喜欢1900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欣赏他弹琴时的淡定。 已然在船上度过了前半生,又怎么会怕继续这样直到死去呢?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三。 玛莲娜让我联想到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 都是美丽女人,都因群众的口水差点丧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很庆幸最终的结局起码扭转了一...
修改豆瓣友邻政策
on 2010年03月25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1)
以前互加豆瓣好友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现实中认识的,第二种是网友,特别熟的。我有时收到好友请求,只要不符合以上要求,一律拒绝。我也觉得很可惜,但还是不想加那么多友邻。截至目前,我只有10+友邻和50+被关注,只关注了阿北一个人。
现在我意识到了有时候有些友邻给了我一些帮助。所以未来所有的人加我友邻我都会通过,别人加我代表看得起我,我可以事后屏蔽他/她,但不会拒绝。同时,我也会主动关注一些有意思有营养的人,最近发现了不少,喜欢他们的书影音和评论。这里所指的“营养”有别于刚来豆瓣所感受到的“营养”。刚来豆瓣时,无论看到谁看过听过读过很多东西,都会很羡慕很崇拜。但现在我所感受到的营养不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
相较于电影和音乐,我更相信书籍上友邻对我的影响。在选择电...
赤名莉香的失败与伟大
on 2010年02月25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东京爱情故事》,只记得小时后家里能收到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候,经常会重播这部日剧,当时我很小,可能这里看一集,那里看一集,但从没完整看过,对感情不懂,只模糊记得赤名莉香无论何时都准备在那里的的甜甜的笑脸。
莉香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喜欢一个人就努力去争取,坚信对方也会喜欢自己,并不断地付出,这是一种积极的爱情态度。开始莉香一直在吸引着完治。或许女人就是这样,如果她喜欢一个男生,就会拼命去勾引,暧昧,最极端是倒追;然后等到男生的兴趣点真的被吸引过来的时候,她们就开始表现出淡定,以此表示自己的被动以及考验男生是否真的喜欢自己。完治和莉香应该是能够有美好的结局的,只要没有里美的插入。完治一直珍视自己和里美的关系,其实里美才是他最爱的人吧。...
Celine Dion: To Love You More
on 2010年01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4)
最近重看日剧《恋人啊!》,铃木保奈美的笑容将我带回温润的1997年。记得当时就被主题曲所吸引,但一直不知道是Celine Dion唱的,最近听《Falling into you》这张专辑时,才将里面的《To Love You More》将《恋人啊!》联系起来。记得当时看那电视剧就颇纠结,年少的我才十岁出头,就感染了这么浓重的日本文艺腔。其实自己是很少听这种典型的欧美女声的,因为太多转音,太多技巧,不太喜欢这种类型。虽然我从未对曲风或者流派有特别的在意,但大部分都是些欧美民谣或者摇滚,Pop听得真的很少。自己喜欢的国外歌手本来就不多,比较特别在意的The Cranberries的爱尔兰民谣风格也显然跟这个不是一类。所以,听Celine Dion算是一个特例。 这首歌其实很有画面感。有时这种画面感需要不经意间捕捉下来,然会会在大脑中潜藏好久的时间,而且有时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