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电影
电影生活(3)
on 2010年05月1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一部关于童年伙伴友谊的故事 很多人都抱怨人越长大,戒备心越重,越封闭自己,越难有朋友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上述的那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必要渴求友情 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那种最为纯粹的,没有杂质的,亲密的关系,那就已经足够了 “I haven’t had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es anyone?” 电影和电影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完这部电影第一个想到的是1900 又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故事的电影,死亡诗社,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 具备这种单纯理想的人是可贵的,他们选择的归宿也注定是特殊的,异于凡人的 正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他们的故事才会被拍成电影,让人们流泪,然后含泪祝福 因此,那些闪光的主人公成为凡人们心中永远倾慕,敬佩,祝福,怀念,但永不会被模仿的对象。 看完了碧海...
电影生活(2)
on 2010年04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3)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同样有着某些缺陷或烦恼的人 偶然的巧合将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玛丽最终还是来到了马克思的家,只看到了他安静的死去 顺着天花板望去,看到了他们友谊记录的全部,和那张珍贵的照片 马克思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傲慢与偏见,这是两个男女关系中经常遭遇的词语 你爱我吗?你爱我为什么还那么对待我? 我爱你,甚至崇拜你周身散发出来的美好的气息 但倘若我将自己廉价的爱不加节制的表现出来,我就输了 一个傲慢,一个偏见,这是爱人之间最为常见的博弈行为。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虽然故事曲折,但起码是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她真实的生活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却是以恋爱未果终身不嫁为结局的 简·奥斯丁一边将她对爱情的最美好的期许融化进小说 一边承担着真...
电影生活(1)
on 2010年04月04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2)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 一部关于各种爱交织的电影。 最终被剪切的吻戏连续播放时,内心澄澈。再也不用控制情绪。 老头对孩子的爱,老少对电影的爱,母亲对子女的爱,最终都被释放了出来。 背景音乐非常喜欢,这让我联想到了《老港正传》。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二。 最喜欢的片段之一是1900在风雨摇曳的宴会厅一边弹琴一边随钢琴游离的场景。 1900的结局是必然,天才都要有凡人有不起的缺陷,生得精彩,死亦精彩。 喜欢1900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欣赏他弹琴时的淡定。 已然在船上度过了前半生,又怎么会怕继续这样直到死去呢?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三。 玛莲娜让我联想到王小波《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 都是美丽女人,都因群众的口水差点丧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很庆幸最终的结局起码扭转了一...
Celine Dion: To Love You More
on 2010年01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4)
最近重看日剧《恋人啊!》,铃木保奈美的笑容将我带回温润的1997年。记得当时就被主题曲所吸引,但一直不知道是Celine Dion唱的,最近听《Falling into you》这张专辑时,才将里面的《To Love You More》将《恋人啊!》联系起来。记得当时看那电视剧就颇纠结,年少的我才十岁出头,就感染了这么浓重的日本文艺腔。其实自己是很少听这种典型的欧美女声的,因为太多转音,太多技巧,不太喜欢这种类型。虽然我从未对曲风或者流派有特别的在意,但大部分都是些欧美民谣或者摇滚,Pop听得真的很少。自己喜欢的国外歌手本来就不多,比较特别在意的The Cranberries的爱尔兰民谣风格也显然跟这个不是一类。所以,听Celine Dion算是一个特例。 这首歌其实很有画面感。有时这种画面感需要不经意间捕捉下来,然会会在大脑中潜藏好久的时间,而且有时的电...
究竟是什么主宰了这样的我
on 2009年03月29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4)
这个城市竟然在三月底有这样寒冷的天气,第二次感冒了。周末回到家慵懒异常。连看了5个片子,《苏菲的世界》《赤壁》《米尔克》《蕾切尔的婚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并且大量饮加了糖的茉莉茶,大量排尿,遂病好了大半。
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有力量写一篇满满的影评,有些是不敢于写,有些是不屑于写。比如《赤壁》,周围有人推荐便迟迟的看了,但除了觉得小乔真的很美之外并无其他感受,纯属浪费时间。决定以后再也不为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追那些热门的弱智大片了。
《蕾切尔的婚礼》在豆瓣上有很高的关注度,我想大抵都是冲着安妮海瑟薇来的。喜欢HYM带刺的性格。感受最深的是她在婚宴排练的祝酒词说姐姐是个天使而自己是魔鬼,我只是在想所谓的天使和魔鬼究竟是如何成为天使和魔鬼的,这在最后会有我...
爱的捆绑
on 2009年03月19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5)
终于在某位豆瓣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那捆绑时的音乐。 这就是我费劲了周折找了这么久的背景音乐。 无数次听起来都让人心颤。 又是一部岩井俊二的电影。 无可否认岩井俊二的片子每部都有闪光点。 片子开始闷闷的感觉还没有让我感到印象深刻。 只是那种淡淡的美的感觉在其他片子中出现并不意外。 但这次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 女人渴望被那个貌合神离的人捆绑。 接近结尾时,男主角捆绑女主角几近疯狂地动作,展示着一种无奈与绝望。 而女主角只是呆呆立在哪里。说。再捆紧些。 她太需要爱了。 捆绑是爱的极致表现。 这时候无论被捆绑的人还是捆绑的人, 都在发挥着做为爱的原始感觉的终极体验。 那就是交融,渗透,占有,同体。 但作为已然完全分离的两个人 他们一无所有 他们只有那么多纷乱纠结的绳线 为什么不能用那些绳线...
几个比较知名的影视奖项收集
on 2009年03月08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评论 (6)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927年5月,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莱坞发 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组织”,定名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为A.M.P.A.S.)它的宗旨是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学院决定对优秀电影工作者的显著成就给予表彰立了“电影艺术与科学学 院奖”(Academy Award),1931年后“学院奖”逐渐被其通俗叫法“奥斯卡金像奖”所代替,现在其正式名称已鲜为人知。 官方网站:http://www.oscar.com 金球奖 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al Award)始于1943年,是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主办,是美国影视界最重...